如果你“已经看不懂用户了”怎么办?
3 天前,我见了一位伴侣K。
K是某知名大厂产品经理,师从某互联网业内的产品教父级人物,是一个在我眼中天资聪颖,八成将来能够鼓捣出点儿有趣的事儿的PM。
见面闲聊间,她不经意提起这样一个问题——
身为PM,感觉本身已经有些无法理解现在的用户,不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和娱乐方式了。好比说,对于抖音、火山小视频等等这样的产品,本身都无感,甚至必然程度上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用户为什么会喜欢它们。身为一个产品经理,这会不会是个很可怕很致命的事,意味着你已经开始离主流用户们越来越远?当这样“距离用户越来越远”的状况发生之时,本身该怎么办?
她说,她为此感到焦虑。
关于这个问题,我有两层回答,想要在此分享。
第一层回答,是我 3 天前当面给过她的回答。它是一个更多侧重于面向外部世界来进行思考的回答。
我认为,站在一个产品Maker或商业角度来看,在用户端总存在着两类需求,是具备重要价值,值得你去花心思认真琢磨和体察的。
这两类需求,我们姑且称之为A类需求和B类需求。
A类需求往往与用户的外在环境和特定的行为表象有关,通常会因为环境、工具、用户习惯等外部条件的变革而周期性发生变革。典型好比人们在特定场景下的话语体系和交流方式(如各类层出不穷的花式心情包、“皮皮虾我们走”、“打call”),新的娱乐和消磨时间的方式(如抖音、狼人杀),比来又新近流行了哪些好吃的等等。
而B类需求则往往是面向内在的,它往往与用户的心理和内在情绪相关,比拟起A类需求来说,它会更加恒定持久,鲜少会因为时代、环境的变革而发生变革。
举例,与成千上万人一起受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物的感召,大家一致的完成某种很有仪式感的行为时(如演唱会时的万人大合唱,球场中几万球迷的整齐助威,战场上临阵前的擂鼓或战舞……),你心中的获得的强烈震撼、自我认同与骄傲;与一群曾经共同经历分享了无数欢乐、痛苦和汗水挥洒的伙伴们不得不选择分离时心中的五味杂陈;读到或看到某些或鼓舞人心或令人感的小说或电影情节,若它们正好能够触及到你心中某些最为柔软之处,你会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……
理解A类需求,理解的可能是用户一时的爱好。而理解了B类需求,则可能是对于“用户在遭遇何种场景、何种冲击后必然会得到或产生某些特定体验和感受”有了更加深刻和普世的理解。
我给K的建议是:如果你已经工作了2、 3 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上,开始有了“担心本身可能不够懂用户”这样的焦虑的话,可能最好的应对方式,就是更多把本身的关注焦点放到B类需求中,而非纠结于本身对于年轻人们的A类需求。换句话讲,要让本身对于大量的B类需求拥有足够深刻和具体的理解,比拟起来,对于A类需求,则大可坦然接受本身的“落伍”与“无知”。
这个建议的逻辑,有两方面——
1.上面说了,B类需求相对而言,更加恒定持久,其半衰期和长期价值也更长。在你的时间精力有限时且并非面临着许多不得不处理的紧急状况时,多去做一些“半衰期更长”,“长期价值更大”的事情总是一个优势策略;
2.B类需求如果理解得足够深入,你再来理解和思考A类需求,可能会事半功倍,但反之则很难成立。换句话讲,A类需求有时候往往只是B类需求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象,又或者是一些核心规则、机制的升级和重组罢了。
举个例子,从“杀人游戏”到“三国杀”这样的卡牌游戏,再到现在风靡一时的狼人杀,如果站在B类需求的层次看得足够深,你也许能得到近似于这样的答案——
当人们身处某个团体中,大家需要通过不停的思考和判断、语言表达等在一个有限的规则界限中,通过密切与其他人配合与另一个群体进行对抗,人们会非常享受这一过程中的思考博弈。通过所有的行动、发言来判断场上局势的思考过程。并且,如果有人能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于规则的利用、优质策略的制定等方式对于场上局势产生了核心影响时,他会拥有极为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。
如果站在这样的思考深度再来重新理解整件事,你就会发现,包孕上面提到的狼人杀、三国杀等游戏在内,在类似的多人协作策略PK游戏中,如果想要确保用户的体验和兴奋感,关于“多人协作、群体对抗、群体信息不透明机制、拥有多种角色和特定能力、随机分配角色,明确的协作规则和胜利条件”等等要素都是相对明确和恒定的。而你可能只需要在具体的规则、场上角色的类型和对应能力、具体对抗形式等方面进行重组和变换,也许就能创造出一款新的游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