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购:让人欢喜让人忧
恼之者,疑“支付安全”“陷阱重重”
网购在你身边悄悄成势
互联网时代,当一些中老年人还信奉“不见兔子不撒鹰”时,人们已经能凭显示屏上商品的图片,订购、付款、收货,完成一笔笔的交易。
本次调查所得的最新资料显示:随着中国网购市场快速发展,网络购物在全国消费品销售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攀升。2002年,全国网购总额占全国消费品销售总额0.04%, 2006年,这一比重已经达到0.41%,增长了9倍;而在2022年上半年,这一比重更是快速增加到0.6%,预计今年极有可能突破1%的分界点,出现质的飞跃。
与此同时,一些购物网站,也成为继门户网站、搜索引擎、游戏网站之后的著名网站。受访的网民中90%以上知道“淘宝”,有超过80%的知道“易趣”,有60%以上的知道“拍拍”、“当当”和“卓越”等网购的网站。
中国互联网中心的数据显示,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1.62亿,其中25.5%的人有过网购经历。据一家购物网站的统计资料显示:2022年上半年,该网站的总成交额突破157亿元,接近2006年全年成交额(169亿元),相当于“150家沃尔玛超市门店的收入”。
我们不敢说,网上购物将成为老百姓主流购物方式。但毫无疑问,网购,已经从原先的星星之火,发展成燎原之势。或许,在不久的将来,网购将和人们上百货店、上超市、上大卖场、上便利店一样,成为不可缺少的购物方式。
谁在网上购物 谁在网上销售
互联网是年轻的,钟情于网购的,同样是年轻一族。本次调查显示:网购人群中,18—25岁的人占了47.9%,26—35岁的人占了42%(见下图)。
年轻人偏爱网购,并将其视为时尚的象征。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方面网购需要互联网知识;另一方面,也与年轻人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有关。大学生小岳就是这样的代表。最近,她刚从网上买了一件连衣裙。她说,其实自己也不急需要连衣裙,只是周围的同学都从网上购买商品,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谈论最新的网购体验。因此,她也体验了一次,结果感觉良好。
也有专家分析认为,正是年轻人的敢于尝试,对新鲜事物的好奇,给予网购最大的宽容,使网购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生存环境,能够逐步发展,规范。
当人们不断听到个人在网上开店、拍卖自己多余的物品的时候,我们不能忽视,那些曾经是富丽堂皇的商店和带着“著名品牌”桂冠的企业,也不断加入到网上商店的行列中。
本次调查发现,上千家著名品牌,如宝洁、Apple、摩托罗拉、罗技,还有李宁、美特斯邦威等,纷纷在网上设店,拓宽业务。就连北京同仁堂、嘉兴三珍斋等老字号也纷纷登上了购物网站尝鲜。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中国企赢网的总裁对此解释道:基于网络的信息透明化,使得企业的市场趋于扩大,无边际;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透明。客观上,促使商家更注重提升自己的实力,也拉近了商家和消费者的距离。或许,这是许多名牌进入网购的原因。
显然,当网上的商店仅仅是类似个体户的时候,网购只是星星之火,只是人们生活的补充,不是人们购物的主流方式,然而,当那些有着号召力的著名品牌进入这个领域,并竖起大旗时,网购,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。
网购,在网民、网站、商家以及金融结算企业的合力培育下,正不断发展和壮大。
从“时尚”走向“大众”
网购的发展,不仅是数量的扩张,更在其所购商品种类的变化。本次调查表明,网购商品,正向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倾斜(见下图)。
相关的对照资料表明,最初的网购主要集中在个性化商品、电子数码、工艺装饰等商品中。然而,今年以来,服装鞋类等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飙升的势头。网上甚至出现了药品的购买“商铺”。据相关的购物网站统计,日常生活用品销售比重已经超过全网成交额的20%。自2006年第一季度至今,日常生活用品销售已经持续6个季度快速增长。与此鲜明对比的是,原来排名靠前的商品,如数码类产品的绝对销售额虽然持续增长,但排名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此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。一方面,消费者已经逐渐习惯网上购物,并开始把相当部分的日常购物行为转移到网上。另一方面,网购人群的年龄分布和地域分布都在扩散。在子女、同事的影响下,原来年纪较大的消费者也开始选择网购,他们独特的购物品位也在改变商品的销量排名。
虹口区一位年近50岁的受访者陈女士表示:看到儿子经常在网上购物,非常好奇,就在网上查询了自己经常使用的一款洗面奶,发现价格比商店便宜30%,于是也尝试了一次网购,结果很满意。现在,陈女士经常网上购物。类似陈女士这样的市民加入,无疑扩大了日常生活用品在网上的销售额。
毫无疑问,随着生活用品额的飙升,网购从“阳春白雪”走向“下里巴人”,成为大众行为,客观上也刺激了其发展。
忧虑依然重重
尽管网购便利了人们购物,为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。但是,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,网购也存在众多问题。
胡小姐在网上购买了一套泳衣。“实物图片很漂亮,报价也不贵,我当场就决定买了。”可收到货后,胡小姐却傻了眼:泳衣颜色发黄,明显有穿过的痕迹,胸衣的固形钢圈居然还“龇”了出来。没想到,自己第一次网购就遇到倒霉事。
据调查,有此遭遇的网民不在少数。那么,哪些是受访者最担心的问题呢,调查显示,商品的质量问题位列第一(见下图)。
一是产品质量和安全需提高。调查发现,80%以上的人担忧网购的产品问题。正如“网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物要躬行”,由于网上发布的照片可能与事实有一定差距,消费者对到手的货品就有可能不满意。
二是网购公司信用评定需规范。调查发现,60%以上的人是通过广告来了解网站信息,40%以上的人是通过搜索和论坛的形式了解购物网站信息,近40%的人是通过好友推荐。但是,网购公司的信用评定缺少专业标准。一些网上商店为了使自己的信用升级,出现自己买自己货品的现象。有的还经常到论坛上忽悠大众。这样得出的信用评定自然会有一些水分。
三是网购的售后服务需提高。调查显示,79.2%的人希望网购公司的售后服务能够提高。由于网购常常是无店铺销售,在涉及物品的维修、保修、退换等方面都有诸多不便。即使有的公司有各种售后服务的保证,由于程序复杂,使得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。
“支付安全”和“网购潜规则”
支付安全由于网购是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的交易,支付方式是否安全是消费者最关注的事情。金融结算企业的介入为网购提供了一定的信用保障。2022年上半年,中国邮政和支付宝合作推出的“网汇e”(邮政网上支付汇款)业务已经扩展到全国3万多个邮政汇兑联网网点。而支付宝与建设银行推出的支付宝龙卡,半年发卡量超50万张。
在关于消费者选择什么样的支付方式的调查中,43%的人群选择网上银行,其次是银行汇款和邮汇,它们各占16%和14%。现金支付的方式所占比例虽然只有10%左右,但是一些相对保守的人群都选择此方式,即货到交钱。受访者小朱说,“我认为这种方式较安全,最起码能看见物品,心里也踏实一些。”
网购潜规则网上店铺与传统的实体店铺相比,只是销售模式不同,其实质都是发生了交易行为。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,凡是发生交易行为的,就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,但是网络购物“不开发票,不上税”几乎成为一种潜规则。在这方面法律法规几乎是缺失的,如果网购发生了质量问题,也很难追究经营者的责任。另外,技术手段的局限和买卖双方税收意识的淡薄,使得监管工作面临难题。一家经营婴儿用品的网上店铺,半年销售额超过280万元,却没有交过一分税。尽管这起被称为“网上交易偷税第一案”的案件终于在沪宣判,被告被判有期徒刑两年,缓刑两年,并处罚金6万元。但“网购潜规则”依然存在。显然,如何健全法律法规,制订具有操作性的管理规范,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。